活动以公益为初心,普及汽车安全理念为使命,改善城市交通安全环境为目标,通过车辆碰撞C-IASI碰撞场景重现、公共安全教育宣讲、安全带滑车体验、车内环境健康互动等场景的构建,基于中国汽研开展的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中国消费者驾乘指数、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体系等多维度汽车指数研究的赋能,以中国汽研指数运营中心旗下的汽车专业数字化评价资讯平台—艾迪汽车网为数据承载,打造寓教于乐的城市交通安全科普性公益活动。


根据前两站的现场活动反馈来看,现场群众反响积极,活动参与度远超预期,两站活动累计吸引超过1000人次参与到活动互动中来,采集消费者调研数据194份,同时本次以巡展的形式,把车展和安全同行公益宣导相结合,也吸引了大批媒体进行报道,形成了以中国汽车报、汽车之家、盖世汽车网、汽车消费网等主流媒体的联合报道。

一、人们普遍对65公里碰撞伤害预计不足
在活动现场,展出了一台C-IASI 2019年第一批测试车型中凯迪拉克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车。


二、车外行人保护仍是众人的遗漏点
一辆车是否安全,大致可以分为车内乘员安全和车外行人安全两个部分。在问到汽车安全都包括哪些条件时,有120人选择了车身结构硬,69人选择了有吸能缓冲结构、90人选择了气囊配备充足、76人选择了有前后防撞钢梁、44人选择了有行人保护泡沫、70选择了有主动刹车相关智能配置。


三、超半数的人认为15km/h的低速碰撞安全气囊应该弹出
安全气囊到底应该什么时候起爆?这个问题有非常多的争论,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只要汽车发生碰撞,安全气囊就应该弹出。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不同的车企、不同的气囊供应商,起爆的逻辑都不一样。只要利大于弊,安全气囊就应该弹出,弊大于利就叫不应该。


车是越硬越好还是越软越好?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肯定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有94人选择“整车都要硬,车内乘员安全才不会被撞击”答案,30人选择“整车都要偏软,可以起到吸能作用”答案,43人选择“乘员舱部分越硬越好,车头车尾可以软一点”答案,另外还有27人选择其他。

另外,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大众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关注比较多,近90%的人上车就会系安全带,超过65%的人认为抱着孩子坐车不安全,而是应该有专门的儿童座椅;超过40%的人认为有必要选择带有侧气帘的车型;超过68%的人将汽车安全性作为购车选择因素的重中之重等等。
但汽车安全,体现在方方面面,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购车时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偏移,考虑的不仅仅是四个轮子和沙发坐上能走就行,更是关注是否真的安全、驾乘是否舒适、是否智能、是否健康等方方面面。在活动现场,除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相关知识科普以外,还有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中国消费者驾乘指数和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的汽车知识科普。
一直以来,中国汽研坚持 “客观”、“公正”、“严谨“、”透明”的原则,全面对标国际标准,跨界资源整合,携手权威专家,开展车辆测试评价体系研究,以服务消费者、引导车企产品优化升级为宗旨,打造中国汽研指数品牌,不仅为用户提供可靠、公正的购车参考,也时刻全领域呵护公众的安全。
“安全同行——2019年中国汽研·汽车交通安全公益行”活动将继续进行,传递交通文明和汽车安全技术。
下一站,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县海宁会展中心,尽情期待!